
温泉之历史文化中国温泉文化源远流长。秦始皇时温泉就有“骊山汤”之称。北魏元茛在《温泉颂》碑文中赞温泉为“自然之经方,天地之元医。”唐朝将温泉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。从太宗李世民到玄宗李隆基,每一位皇帝和妃嫔都酷爱温泉,醉心于温泉的养生取乐。唐玄宗李隆基《温泉言志》诗云:“桂殿与山连,兰汤涌自然。阴崖含秀色,温谷吐潺湲。绩为蠲邪著,功因养正宜。愿言将亿兆,同此共昌延。”诗仙李白也有一首《安州应城玉女汤作》,其中对温泉“地底烁朱火,沙傍素烟。沸珠跃明月,皎镜函空天。”的动态描写堪称经典。白居易一首《长恨歌》:“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。待儿扶起娇无力,始是新承恩泽时。”使杨贵妃不仅成为了华清池旅游品牌的形象大使,而且成为了古代温泉文化的首席代言人。唐人风流虽已随风逝,但温泉文化却世代流传。

周围山环水绕,空气清新,景色宜人,环境优美,自然资源非常丰富。“汤峪温泉”闻名遐迩,属于渭水盆地断线层上的高温矿泉之一。与同类温泉相比,具有历史悠久、水温高、所含矿物质种类多、且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力,且被唐玄宗隆基亲逸名“大兴汤院”。后辟塘五孔-------玉女、融雪、连株、淑玉、 瞿缨;明天顺三年(1459年)重修。清道光19年(1839年)本县张茂勋捐资重修;光绪30年(1904年)知县周之济又重修,并刊明儒陈作霖“石门汤泉洗病时辰碑”近代全国著名医疗专家刘广汉又教授赞誉汤峪温泉为“天下第一名池”。解放后,由国家拨款,于1956年5月建成陕西省汤峪疗养院,是当时全国重点温泉首批大型温泉疗养院。疗养院温泉适宜30类、107种疾病的浴疗,每年接待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病员,年接待量达十万人次以上,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和神奇的谈论,许多弃疾归键的人吟诗作赋,称其为“神水”、“功德水”等美誉。